父亲是她心中最好的榜样

推荐人:梁 缘 来源: 小船阅读 时间: 2018-02-02 15:40 阅读:

 1984年除夕,吃过年夜饭,殷蔚芷陪着父亲殷宏章看“春晚”。“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我的中国心》歌声响起,女儿回头,看到了老父亲眼中闪烁的泪光。

  1935年出生的殷蔚芷如今也已年过八旬,但在西南联大上海校友会,她却是永远的“小妹妹”,她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位联大附小校友。她的父亲殷宏章是联大生物系教授,1955年当选首批中科院院士。

  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的1938年,30岁的殷宏章刚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归心似箭想回北大任教。得知学校已经南渡,他先去了香港,再搭船到越南海防,又从那里坐着山地小火车前往昆明,在那里和家人会合。

  为了逼迫中国屈服,日军的飞机频繁地前来轰炸。殷蔚芷记得,那天一出防空洞,街上都是同胞的遗体,房子也全部成了废墟,甚至找不到门口的那条巷子。

  一家人只能到父亲的实验室去住了几天,然后就搬到乡下去了。殷宏章一方面在联大生物系教书,一方面也在清华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所以每周有几天在家里,有几天骑车进城。

  虽然联大主要存在于抗战时期,与国际的交流却很频繁。1944年,殷宏章作为第一批“交换教授”到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一年,开展磷酸化酶的研究,1945年回国,其间家人则仍住在云南。

  乡下虽然没有轰炸,但也没有学校。于是大家找到了农学家娄成厚先生的夫人,请求她教孩子们念书。一群孩子围坐在一个大乒乓台边,各个年级的都有,老师有时讲几句一年级的课,有时又转过去对另外几个孩子讲讲三年级的内容。

  在这里,殷蔚芷意外得了一场重病,连续高烧,查不出原因,后来动了几次手术,也没有什么起色。这是抗战在一个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生活很艰苦,但是大家都很有信心,相信中国一定会胜利。”

  1945年抗战胜利,一家人回到昆明,联大附小就办在原来培养翻译官的译训班附近,殷蔚芷终于可以安心念书了。

  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主编李约瑟是殷宏章的老师,还曾到昆明乡下去看望过他们,看到时局艰难,殷宏章的经济负担也很重,李约瑟便推荐他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他于1948年12月赴任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负责当地的作物调查研究和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没有被联合国接受,但已经和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殷宏章享受与大使相当的待遇,但殷宏章归国心切。1951年的国庆节,一家人辗转回到北京,出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之后殷宏章又被调往上海。

  在殷蔚芷家中,摆着一尊父亲的铜像,墙上还挂着郭沫若赠给他的书法。作为殷宏章最小的女儿,退休前在位育中学任教的她,同样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她是上海市首批中学高级教师,学生中有许多杰出人士。更令人赞叹的是,殷蔚芷兄弟姐妹的七个子女全都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可以说,他们把联大人一心向学的传统融入到了“家风”之中。

作者:梁 缘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