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记者眼中的柏林爱乐和维也纳

推荐人:顾 超 来源: 时间: 2017-11-20 21:53 阅读:

 

  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在一个月内齐聚申城,注定将成为中国舞台艺术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它标志着国人对古典音乐的消费能力和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是乐迷们对高水准现场的渴求的集中爆发。

  如果说已经到来的维也纳爱乐是一支声音个性化、管理自由化的名门,那么柏林爱乐就是真正的贵族,超强的演奏技艺、完美的团队配合和强调整体攻防的德国足球一样,有着所向披靡的气魄。

  不少人一提到“柏林爱乐”,自然会为它加上“乐团”二字作后缀,其实并不尽然。柏林爱乐的概念比乐团更为广泛,包括在波茨坦广场附近矗立的柏林爱乐大厅、卡拉扬乐队学院、约36个室内乐表演团体等等,所有都是这个品牌的一部分,当然最让他们自豪的基础是这支历史悠久的“世界第一名团”。每一位演奏家都有着惊人的技巧,并且对音乐有着超凡的理解力,还记得曾与乐团现任大首席诺瓦对谈,如果说技术是自然的,他对音乐本身思考充分,组建团内的室内乐团,甚至创作自己的协奏曲作品,让人不禁佩服:到底是柏林爱乐的首席!

  或许在最初建立乐团的时候,创始成员并没有设想过会走多远,然而随着冯·彪罗、尼基什等名家细心调教,柏林爱乐乐团的实力不断提升巩固。富特文格勒超强的控制力和极富弹性的艺术处理让人们为之倾倒,并且通过大量录音和录像流传万世。在卡拉扬上任后,他对于新技术的拥抱态度、对于乐团声望的倾力打造,以及为乐团建造的这座风格前卫的艺术殿堂,都成了柏林爱乐乐团登顶交响乐界的资本。还记得自己在柏林爱乐大厅和隔壁的室内乐厅欣赏柏林爱乐乐团及帕胡德、平诺克等名家的演出,独特的视觉设计和出色的音响效果至今毫不过时。

  作为当时技艺最高的指挥家之一,阿巴多的接任为已经人气绝顶的柏林爱乐乐团带来了更多艺术上纯粹的探索空间,也为原本卡拉扬打造的金光闪烁的“柏林之声”赋予了更丰富的层次和更鲜活的表达。在阿巴多病重离职之后,西蒙·拉特上任,这位当时并未执掌过名团的“卷毛”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如何延续甚至进一步提升乐团的威望,似乎无形地向拉特施压。他努力拓展乐团曲目,通过现代传播途径扩大影响力。

  至今仍有人对拉特在柏林取得的成绩表示怀疑,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前辈巨人们已经几乎将“大路”走完的前提下,拉特还是为柏林爱乐乐团带来了新东西。他们录制了大量20世纪作品,积极推动委约新作,和各类艺术家广泛合作,尝试更多元的可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拉特与乐团上演的《马太受难曲》,邀请了鬼才导演彼得·塞拉斯为有限的音乐厅舞台进行设计,仅用了少量的块状座位、电灯泡等道具就创造了与音乐、唱词极为贴切的视觉效果。拉特与他的多次合作证明了他希望古典音乐不再是以纯粹听觉的方式吸引观众,而是寻找其他突围的可能性。

  余生也晚,尽管拉特与乐团多次造访国内,但我均无缘欣赏,此番能够在他卸任总监之前见证他与乐团最后一次东亚巡演,实属幸事。正是借此东风,我们可以在一个时代落幕之前,再次窥见那只有落日时才有的余晖。

 

作者:顾 超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