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我们生活中的文化密码

推荐人:陆加梅 来源: 时间: 2017-10-27 22:17 阅读:

 

  中国人天然有着一颗诗心。诗流淌在我们血液里。春天里,枝头新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离家远行,依依惜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最温情的表达。恋人之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灵犀悸动了多少灵魂,虽然李商隐当时写的并不是这一层意思。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心生感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在开心、失意、相思、别离时,往往脱口而出是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万象更新,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福利,然而,自然、天地、人心在几千年里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依然会动情于春花秋月、夏荫冬雪,依然有着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诗词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只要是华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多少都是会背上几句。前不久中央台大热的“诗词大会”,上海台的“诗书中华”,就很能看出古典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哪怕只是会背几首古诗,但那颗懂得欣赏、易于感动的心,不都是些休眠的种子吗?一旦机缘合适,定能水流花开。

  然而,写格律诗对我们这代人而言,似乎有点难。首先,格律诗是用文言写作;再者,它有着严格的格律规定,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我是一年多以前开始学写格律诗的。这份缘起于陈鹏举先生。鹏举先生是当代很好的诗人,写着很好的格律诗。先生身边已经聚集了一些朋友,他们和我一样喜欢古典诗词但并不会写。于是先生在去年春天发起组织了“华亭诗会”,主旨教写格律诗。听先生讲诗词,平实易懂,再读了他写的《七步成诗》,让人错觉写诗并不难,秉着一颗诗心,从真情感悟出发,平仄韵律可借鉴辞书,于是就生出一些大胆来,由着性子写了。“闲来心事付贞珉,抚汉追秦自不群。明月雄关何处在,停刀试问李将军。”这是最初写的诗,写的是自己学习篆刻的感悟和感慨。临习汉印是学篆刻的必由之路,“龙骧将军章”、“关内侯印”、“别部司马”……这些秦汉的军中称谓,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驻守边塞,或驰骋疆场,或一战功成,或铩羽而归,现今都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倔强的青铜,斑驳的印钮,漫漶的印面。怎不教人心生感慨,纸上凭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龙标的这首七言绝唱,现在读来仍是荡气回肠,豪气满膺。我在写诗伊始,鹏举先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于是一路写下去。“春尽江南始入吴,落花流水两难趋。也曾逐利催车马,还念浮槎去海湖。山路松声犹在耳,秋风纨扇似当途。砚边尚有三分地,可种桃花可植蒲。”这首七律写在今年春末。并不觉得自己写得好,只是在沉淀下来后,发现竟然能跟古人心意相通,血脉相连。在不惑之后的年纪,找到了另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一种向往已久的生活方式。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可以选择更诗意地存在,更诗意地表达。这一发现,令我欣喜不已。

  一年多来,“华亭诗会”举办了十五次,新的学员还在不断加入。每位会员都有收获。原先定下的一年为期,期满结业,可大家“学,然后知不足”,结业的事也就遥遥无期了。爱诗、读诗、写诗,当然是没个期限、一辈子的事情了。不知不觉我也已经写了上百首绝句和律诗,在报刊上也发表了一些。师友们玩笑着说可以出一本诗集了,于我心是惴惴不安的。说到底诗是个人情怀,如果有人读了我的诗有一些感动,那是人同此心的感动。未忘初心,庆幸我们仍然走在来时的路上。这哪里是到了总结的时候,这分明只是个开始。我会继续写下去,也许写着写着,还真能写出一些好诗来。

 

作者:陆加梅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