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推荐人:陈钰鹏 来源: 时间: 2017-09-29 22:14 阅读:

 

  中国有句老话叫“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话出自《论语》,曾子病重,卧床不起,孟敬子去看望他。于是曾子说:“鸟儿快要死的时候,它们的鸣叫声变得很悲哀;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的话也很善良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这句话当成至理名言,笔者以为,此话基本上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说得有点绝对化了。

  鸟儿临死前发出哀叫声,因为它们难受、怕死;再说,鸟类没有复杂的思想,不可和人类同日而语,这里且不去说它们了。人就不一样了,人是地球上最有思维能力、最能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去行动的高等动物。人有善恶之分,但恶人不是天生的,而且善恶是会变化的。

  眼下人们纷纷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善孝礼仪、诚信道德,取其正面内容,力争做个善良而有同情心的人。被称为中国传统启蒙学三大读物(《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之一的《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谓每个人出生之初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是差不多的。由于人所处的后天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友处世的不同,习性才有了很大差别。

  我想,《三字经》中的这两句话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每个人都是带着爱心来到这个世界的,其实生命的成长靠的就是一种爱心(对自己的爱和对别人的爱),否则人类就无法维持在地球上的生存。然而在生命的进程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氛围中,人于是会渐渐地偏离本性,产生别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方法、价值观、人生观会在很长时间内驾驭一个人的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善之心和不善的行为。每一个“小我”便离“人之初,性本善”越来越远,但每个人偏离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个人总有一天要和这个世界说声“bye bye”的。对严重的慢性病人或将要“走”的老年人来说,是要从来的路上回去了,要回归到“性本善”去了。很多人在回顾往事时会坦然地感慨,觉得在一生的经历中做错了不少事情(或错待了别人),所以会感到后悔,有意无意地暗暗忏悔着。这种心情常常会流露在言语中,使活着的人受到一种“其心也善”的感动。也许周围人的另一种心情也在起作用:“人都快走了,不要再计较以往的事情了。”这样也会想起临终者的许多好处。

  有一位名人在临终感言中写道:“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要珍惜这张车票。”说得多好啊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