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相遇,也是久别重逢!

推荐人: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7-02-15 20:48 阅读:

  其实为一批优秀作者的文章集写前言是底气不足的,但又不得不写。谁让我是与他们打交道多年的编辑,并且差不多已成了朋友。在如今纸媒如此衰微的时代,他们仍愿意把自己的锦绣文章交我刊发,而且刊登出来后,还要原谅我没有公众号,使这些文章无法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扬。这是我的问题,但我好像并不急着纠正。每次见报后,我只晒版面图片,至于能不能读文,我并不管。或者,很多人常以 “哦,你做的是旅游版啊”来想象我做的版面内容,我当然自信,而且举出陈丹燕老师的《贝尔格莱德读书记》给他们看。一个没有很深的人生阅历,又对所赴之地没有积淀与储备的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虽然坊间也有人称陈丹燕老师为旅行作家,但读这篇文章时,我已不苟同这种评价。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知识储备、语言与记忆,以及对动荡世界的复杂认知,可以怎样有机地编织在一篇文章里,能兼顾如此多的面相,但又不显芜杂。

可做约稿样板的不止她这一篇。事实上收录进来的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质,甚至包括因整套书体例要求——每本书篇幅不能超过300页——而不得不割舍的一些文章。于编辑而言,当年约来的文章,每回看仍然文字有崭崭如新的鲜亮与欣喜,取舍权衡真的就是手心手背的肉的掂量,对于我这重度的选择困难症患者,真叫考验。但是,又恰是因为经过了这一道,我对这本书的主题想得更明确。诚实地说,我后来是用

是相遇,也是久别重逢。

新大陆被发现般的欣喜——写《从龙门巷到九如巷》的王道,其实在版上已经为我写了不同内容的张氏家族文章,正是因他,让我这 “张迷”(迷充和女士而非另一个),对与这一家族连在一起的近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与那些旅行杂志约旅行家写文章不同,我更希望我的作者是对特定领域有深研的人。因为我深信,世界上的一切,既有对应,又暗存密码。一个人心底累积的东西愈多,外在世界能激活的亦愈多, “文艺地图”有时看似是对旅行的言说,其实这相遇已经是内在的印证,是另一种久别重逢。

“一切诚念终可相遇”,再没有比陈丹燕老师的话更能概括 “文艺地图”的书写本质。

作者:孙小宁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小船阅读